查看: 2247|回复: 8

大布整理之四·大布的铸造工艺(懒禅)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8 10:15:24 |显示全部楼层
汉平帝元始二年时,天下分十四部(刺史部),共有83郡,20国,领1587县.其中大郡领县多至三五十,王国小者但领三四县而已.

王莽称帝后于始建国元年废错刀\契刀,改行大小泉.派遣谏大夫五十人分驻各郡\国铸钱.汉上林三官统一铸钱的历史至此结束.同年,他重新划分全国政区,将十四部根据<尧典>改变为十二部,其中郡\国的名称政区也多有变化.

始建国二年,王莽采用新的货币政策---宝货制.创立五品货币.在铜品货币的六泉十布中,大小泉由于使用时间较久,轻重适宜,最为人所乐用.大布黄千则由于记数与携带方便的原因,使用频率列十布之首,这从历年来的出土数量上可以看出.

由于铸造莽泉的地方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达五十个以上,而每个地方的条件不同,铸造工艺与铜合金成分的区别,致使各地铸钱不可避免的带上地域色彩:不同地方造的大布黄千文字书写\版别变化也不相同.根据研究整理,现已归纳出陕西关中\河南洛阳\河南南部\山东\四川\甘肃南部\云南大理等地所铸造大布黄千的版别特征.以上地区根据归属,分别为汉司隶\兖州\豫州\益州\凉州等部.也许是我工夫未到的原因,感觉其他地方铸造的大布其共性好象要远远大于其个性,是什么原因?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所突破.

叠铸铸造工艺

叠铸工艺春秋开始出现,当时用于铸造小件车马器。而用于铸造钱币则是从西汉早期的榆荚半两开始,至汉宣帝时期开始逐渐发展成熟,到王莽时期达到极致。王莽发行的契刀、错刀、六泉十布以及货泉、货布,均有叠铸范的发现。


《上海博物馆藏钱币·钱范》第127页116号

叠铸范一般属于小型范,根据形制特征,大布的叠铸范有两种:一种是两枚的,正反面并排排列,浇铸口在布足或布腰,范内有榫卯结构用于定位。这种叠铸范应该两合为一组,泥范制好后根据榫卯两两成对合并再浇铸钱币。为了更好的定位,有的母范的形状故意做成不规则型。


另一种则为四枚轴对称式排列,两正两反。两个泥范制好后只须其中一个旋转180度,就可按榫卯位置对合,工艺更为简便,且浇铸钱数增加一倍。

叠铸法铸钱的工艺流程为:

制作铜阳文母范合——制作泥范——阴干——合范叠范——用稻壳泥密封——烘范——浇铸——取钱

由于泥范直接从铜母范上脱模,加之泥范透气散热性能好,铸出的钱币能较好的保留其母钱(范)特征。叠铸法铸造的钱币标准化程度很高,较多同范产生。我们经常说的铜范大布其实并非真正用铜范铸造,而是这种叠铸范与接下来要探讨的合范(平板范)铸造出来的。

[ 本帖最后由 丙辰中秋 于 2007-3-28 10:1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8 10:19:20 |显示全部楼层

合范(平板范)铸造工艺

用合范(平板范)铸造钱币的方法早在春秋已经开始使用,晋侯马遗址就发现过耸肩空首布的陶范。战国时期在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也都发现有不少刀、布也采用双面陶范铸造。汉武帝开创五铢钱制后,西汉一代铸钱的主要方式就是采用合范(平板范)铸造法。

合范(平板范)铸造钱币的工艺流程为:

分别制作阴文铜母范的面范与背范——用泥翻制子范,阴干——两两合并并抹上稻壳泥入窑烘干——铸造

王莽铸造的大布有很大一部分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合范的铜母范有大有小,小者一次可铸造4-6枚,大者一次可以铸造2-30枚。一般母范的形状为砖式或铲式。中间为主浇道,旁边规则成对排列钱体。铜液通过布首或布足浇铸进去。由于泥范透气性能好,铜液流动快,这种方式铸造出的钱币,比较美观。有人把这种方式和叠铸方式铸造的大布称为铜范,其实是错的。

比较叠铸方法,这种方法铸造的大布除了效率不高外,还有一个情况比较特殊,就是容易形成混配。

由于分面范背范,铸造时如不注意,就有可能弄错。为了避免出错,虽然在母范上加置定位用的榫卯,但是错配背范的情况就很难控制了。

这种出错的大布有以下几种:
1、同类型错配:
造成的现象有面穿大背穿小或反之;面与背形状不一致;明显错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也不会影响钱币的重量以及使用,在当时不会当作有毛病的次品。

2、不同类型错配:
造成的现象有面通背不通顶,面不通顶背通顶。这种大布非常难得,收藏领域中这种错配品的价值也很高。这种现象的造成原因可能是铸造过程中,面范或背范破损,工匠顺手拿其他铸炉的成品范进行配合。

3、合背:
由于母范有加置定位用的榫卯,这种情况很难出现,但是也不排除使用时间长了榫卯断裂脱落,被工匠误操作,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大布的合背极为少见,个人所见只一枚。

4、合面
造成合面的原因基本同合背,由于背范上的定位结构基本为凹进去的,所以出现合面的概率比合背要大一些。

(钱图来自贞佑泉主)

[ 本帖最后由 丙辰中秋 于 2007-3-28 10:2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1

积分

正式社员

发表于 2007-3-28 10:22:45 |显示全部楼层

铜、铁、石范大布铸造工艺

上文已经分析了我们俗称的“铜范”大布其实还是陶范铸造的。那么有没有真正的“铜范”大布呢?我的回答是“有”。

最近几期的《中国钱币》连续发表中国钱币学会和湖北鄂州博物馆董亚巍先生合著的有关复原中国古代钱范铸造钱币的文章,文中根据采用实物做了复原实验,成功得出了古人是可以用石范、铜范直接铸造钱币的结论。用铜范直接铸造的要点是必须在范与铜液之间有一个隔离层,用以润滑铜液的流动,并保护铜范不被铜液融化;用石范直接铸造则必须将石范加热到一定温度。

用铜、铁、石范铸造钱币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湖北、上海均发现过战国楚蚁鼻钱的阴文铜范,经专家鉴定是用来直接浇铸的,西汉四铢半两的铜范也有存世。铁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但发展迅速,春秋时开始使用,至战国时已经在全国普及了。内蒙曾出土过战国“戈”字布的铁范,并出土过王莽“大泉五十”、“大布黄千”铁范;汉半两、三铢、郡国五铢均发现过石范。

上述三种范材与陶范不同,制作不容易但可以长期使用。由于材质原因,钱范透气性能不够,在铸造中很容易产生流铜、漏铸、文字阴起等缺陷,所以在王莽的钱币铸造中,这几种方式都非主流。

(可能是铜范直接铸造)
铜、铁范要直接用于铸造,必须首先是阴文。范型与平板范类似,两两相合。铸造流程为:
制作阴文母范——修整范身,制作出气孔——用草木灰做出隔离层——合范加热——铸造——整形


(四川石范)
石范的制作则比较烦琐,要先制作两个石范胚,再同时划线、定位,刻制钱身并要作到两两对应。然后一面再刻上文字。铸造流程与用铜铁范铸造差不多。石范由于全属手工制作,钱身与钱文不能做到完全规范,铸造出来的成品则千奇百怪,很少相同者。然最近甘肃出土的一坑石范大布,怪异之甚无可复加,但有几组可以明显看出同范铸造,文字、形制甚至缺陷都丝毫不爽,可能与铸造出来没有流通有关。

(甘肃石范)
王莽时期全国各地经济、技术不一,而各地铸钱要大干快上,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方式也就不足为怪了。铜、铁、石范工艺多出现在内蒙、甘肃、四川、宁夏等边缘地区,而陕西、河南一带出土的大布则多出自为叠铸或陶范铸造。

王莽时期的私铸盗铸现象也非常另人震惊,史书中对于王莽处罚盗铸之民的数量也做了不同统计,至少也在十万人上下。十万人铸造的即便是混入流通领域的那部分伪钱已经不是小数目,大布黄千以一当千,民间盗铸即使不惜工本,做到尽善尽美,其利润空间也在数百倍之间。难怪就算杀头也要前赴后继的盗下去。边远地区,法不责众,天高皇帝远,盗铸现象更甚也是应该的。

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如何分辨孰官孰私?这是一个大问题。

[ 本帖最后由 丙辰中秋 于 2007-3-28 10:2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发表于 2008-10-16 00:50:34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正五品中散大夫

发表于 2008-11-3 09:08:47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7536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8-11-6 16:40:4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7721

积分

从五品朝请大夫

发表于 2009-4-27 23:29:06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782

积分

从七品朝散郎

发表于 2009-10-1 21:50:58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324

积分

正六品朝议郎

发表于 2009-11-13 22:04:5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古泉文库论坛 ( 陕ICP备2023010790号-1 )

GMT+8, 2024-6-27 00:52 , Processed in 0.05749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moke8love.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